20120213

克流感


猶記得幾個禮拜前的同學會,聊天的內容五花八門,從工作聊到每個同學的近況,再從導師和同學相繼結婚聊到在座有人吃了克流感產生幻覺,(OS:實在太酷了!幻覺耶!)

友人M說,他在軍中得了流感,病得被送進醫院吊了好幾天的點滴,並配合服用克流感,於是他產生了幻覺:「別人無論跟我講了什麼,我都覺得他是對的!」在場的未(來的)醫生解答說,臨床確實發現克流感會產生幻覺等副作用,像是覺得眼裡看到的人頭上長角之類的,可是造成副作用的機制並不清楚。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種會有明顯副作用的藥物,依然被廣泛使用呢?又甚至,在民國100年12月1日至民國101年3月31日之流感高峰期,在合約配置點之醫院成為了健保給付的藥品?

克流感(Tamiflu)的作用機轉跟流感疫苗不同。流感病毒有A、B、C三型,常見為A、B型,而H1N1這類是A型的亞型,這些不同型的流感病毒上面有不同的表面抗原,流感疫苗是由研究人員挑選當季可能發威的幾株流感病毒,將其表面抗原做成疫苗,而流感病毒上有一種表面蛋白質,叫做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其活性部位至少在A、B兩型是相同的,而克流感就是針對神經胺酸脢的活性部位做抑制,讓病毒難以正常複製,進而減輕病症並縮短病程。

老實說,我覺得能研發出這個藥的人實在有夠厲害,因為是A、B型通用耶!2001年剛在台灣上市的時候,這一盒十顆的克流感所費不貲,要價950元自費,現在則是在流感高峰期有條件健保給付。這藥從上市開始,就被廣泛使用。至於副作用在所難免,每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尤其是越強的藥,副作用通常也越強,打完流感疫苗出現感冒症狀也很常見,但問題是,藥廠的檢驗報告並沒有提到會造成精神異常(幻覺或行為異常等)的副作用!沒錯,是羅氏(Roche),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的羅氏大藥廠!

克流感1999年上市,日本使用克流感的量非常大,因此發現服用克流感而引發的精神異常,於是2006年起,克流感的包裝上註明了可能引起精神異常的警語,但羅氏並不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克流感與精神異常有直接關係。然而日本對克流感的研究並沒有罷手(應該根本是因為他們還是用非常非常多克流感吧),他們發現青少年服用克流感造成行為異常甚至自殺的比例高得驚人,而後也發現兒童服用克流感容易產生抗藥性。

至此,難道不覺得克流感的副作用有點可怕嗎?我不明白為什麼這種藥能夠如此呼風喚雨,到底是因為克流感實在太好用,好用到就算青少年因此行為異常而跳樓還是要用?又或是這藥是羅氏的,再加上也很好用,所以醫院不可能不買不開?我不知道醫生是怎麼看這件事,或是病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或許病得真的很痛苦的時候,有這種強效藥真會讓人謝天謝地,不過會產生幻覺也是有我同學真人真事啊!說到底,我想,克流感其實也沒那麼神。

20120208

無尾熊


快來猜猜這隻無尾熊到底在幹麻?

我可從來沒想過會聽到可愛無比又常常都在睡覺的無尾熊竟然發出這種聲音!但還是先賣個關子,文末再解答。


無尾熊,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有袋下綱雙門齒目無尾熊科。牠們的主食是Gum tree,也就是尤加利樹,尤加利葉含有酚類與松烯類化合物(phenolic & terpene compounds),對大部分的動物是有毒的,但無尾熊還是照吃不誤,也不太喝水,原因在於牠們的肝臟能夠解毒,又有膨大的盲腸來消化吸收難搞的尤加利葉。

我在澳洲看中文旅遊書,裡面一直講考拉考拉,我還真沒有想到對岸真的這樣叫無尾熊啊......各大澳洲旅遊書推薦的布里斯本無尾熊景點就是 Lone Pine Koala Sanctuary,這段影片就是在這裡拍的,不過我也要推薦另一個在雪梨附近的小動物園 Symbio Wildlife Park,原因是Lone Pine幾乎都是無尾熊,要抱牠照相還要給錢,Symbio的動物種類比較多,而且大部分的動物都可以摸可以餵,像是袋鼠、山羊、羊駝、迷你馬等等都可以讓人親近。不過我在Lone Pine遇到摯愛Wombat袋熊,這就是緣份>///<,我想了半天才發現原來牠跟 kapibarasan(capybara,水豚)長得有點像,難怪我很喜歡(笑)順帶一提,wombat跟Koala是近親,水豚君和羊駝君在日本上野動物園是好朋友喔!

總之,Lone Pine的無尾熊真的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影片裡是一隻"正在發情"的雄無尾熊,那正是無尾熊"發情的聲音",叫聲有點可怕,此起彼落的時候真的蠻吵的,而且近距離觀察無尾熊的時候會發現,牠們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溫馴,總覺得是我們太美化牠們了。


P.S. 本來要寫別的主題,但最近體力實在太差,無法做太深入的思考,B學長指定的也還沒動筆,真是抱歉。

P.S. 我跟我媽說,我拍了無尾熊發情的影片,我媽先是愣了一下,再小聲問我幹麻拍那種影片,OS:阿是哪種影片啦......不過就是動物發情,他到底是覺得我的興趣太怪,還是覺得"發情"太害羞了不應該這麼大喇喇?

20120131

喝酒喝到吐


上個周末我去參加了只有五個人的高中同學會,本來或許會有六個人,但友人B前一天混酒喝,之後吐了兩次,於是就回家休息了,而主辦人A竟然也是宿醉狀態,只不過是前晚喝了500cc的啤酒和一小杯白酒,以至於四個半小時的會面中,她去廁所吐了至少三次!暫且不討論酒量(笑)到底喝酒為什麼會吐呢?

先從酒精在體內的代謝說起:

2 CH3CH2OH + O2 --> 2 CH3CHO + 2 H2O
乙醇(酒精)被氧化成乙醛,需要乙醇去氫酶(ADH)

2 C2H4O + O2 --> 2 CH3COOH
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需要乙醛去氫酶(ALDH)

在酒精以驚人的速度被吸收之後,主要由肝臟接管,負責代謝這個過量即有害的東西。

假設你的ADH很少,喝了酒之後,酒精在血液中的濃度就很難降下來,然後,就是頭暈目眩喝醉啦!相反的,如果ADH比較多,就比較不容易喝醉,至於臉為什麼會紅,以及為什麼會吐,要看的是第二個步驟進行的速度。

酒精被代謝成乙醛之後,乙醛對身體的毒性很強,並促進微血管擴張(臉紅),讓人噁心想吐,頭痛欲裂。當乙醛順利被代謝成乙酸,便能開心地被身體排掉,但如果身體的ALDH不足以應付身體累積的乙醛,就造成宿醉囉!所以友人A大概就是ALDH超級不足吧。

友人B問我說,想要解酒應該要怎麼做才好?很常聽到的偏方是喝濃茶或咖啡這種利尿的飲品,拜託不要!由於喝了酒之後,心跳已經比較快了,如果再加上茶或咖啡,心臟負擔會過大,而且,由於利尿的關係,使尚未代謝完全的酒精和乙醛通過腎臟,反而傷腎!另外我查了一下解酒液的成分,卻也發現沒有直接針對酒精代謝的酵素成分(不過想也知道不可能有這麼厲害的東西),網路上是建議多吃點水果,立論在水果的酸能和酒精中和,但這我打個很大的問號,另外的妙方是蜂蜜,研究指出蜂蜜中的果糖能促進酒精代謝,但是!!!實驗室裡的果糖量似乎也非一般情況能夠攝取的,所以也不太可行,於是乎好像還是只能多喝點水(竟然有種毫無進展的感覺!)。

總歸一句,喝酒過量有害健康。既然喝醉可能會失去意識,喝到吐也不舒服,宿醉更痛苦,也沒甚麼有效的解酒方法,那麼,雖然偶爾喝一點也挺開心的,但還是適量就好唄~

20120129

團結合作的__


團結合作這個形容詞,通常會用來形容甚麼呢?恩,用不著賣關子,我想談的是螞蟻!稍微複習一下,螞蟻是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膜翅目 蟻科,非常有名的社會型昆蟲,簡單來說就是會一起找食物、搬東西,有階級,會分工合作的動物。

除了卵、幼蟲、蛹之外,成蟲包含了蟻后、雄蟻、工蟻和兵蟻四大類。通常在一個蟻群中,只會有一個蟻后,長得比其他蟻都大,是負責產卵的皇后;雄蟻是為了和蟻后交配而生,交配完就會死掉;工蟻負責收集食物、照顧幼蟲等工作;兵蟻則是上顎發達,捍衛整個蟻群的安全。特別的是螞蟻的生殖方式與人類大不相同,蟻后與雄蟻交配後,蟻后能夠儲存大量的精子,有受精的受精卵會發育成工蟻或兵蟻,皆為雌性,而且沒有生殖能力;而沒有受精的卵則發育成雄蟻,通常只在生殖季節會誕生。所以說,蟻群是雌性當家,組成也以雌性為主。

我在澳洲的吐烏巴的小農場玩耍(?)的時候,看到了驚人的場面--螞蟻搬卵!套用已知知識,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哪一種螞蟻,但我知道,這些忙著搬卵的螞蟻是工蟻。由於我與友人正在山坡上,將植物周邊的磚塊和支撐桿重新調整成符合風向、避免植物被吹倒的位置,所以搬動了原來放在地上的磚塊,於是發現了磚下的小秘密:一大堆的螞蟻和螞蟻卵!牠們大概想著屋頂怎麼被掀了,慌張得不得了,於是像是快轉一樣的拼命把卵搬到地底下吧!(影片的聲音是我本人和友人,不過就裝作沒聽到吧,我只是懶得修掉XD)


找資料時,在google打上螞蟻卵或螞蟻蛋,跳出的結果竟然都是食譜菜單,想請問有人吃過螞蟻蛋這道名菜嗎?

附帶一提,過年前,同事在為未來套書列主題時,將動物和昆蟲分成兩個項目,讓我發現似乎不少人並不把昆蟲視為動物,到底是為什麼?猜想是否因為有些人認為哺乳類才稱作動物,卻也並非如此,難不成因為昆蟲沒有‘‘肉’’,所以常常讓人忘了牠們也是動物?這個差錯怎麼發生的,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還有,昆蟲綱的特徵之一是有三對腳,蜘蛛有四對,是蛛形綱,就分類來說跟昆蟲差夠遠了,別再搞錯囉!

20120128

澳洲的馬路


由於首篇就提到馬路上的環境音,就不得不提我去年去澳洲聽到的、無法不成為整個旅途的笑點的聲音--「啾~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這是澳洲布里斯本和雪梨兩個城市裡都可以發現的行人穿越鈴聲,過斑馬線時會響起,完整的聲音應該是「嘟.嘟.嘟.嘟.嘟...啾~~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循環。‘‘啾’’是在剛轉換成小綠人時響起,出現得實在有夠突然,有時等紅綠燈等著等著恍了神,就會被嚇到;‘‘啾’’後面的‘‘嘟嘟嘟嘟嘟’’則是非常急促,或許是為了催促行人快點通過,而且兩者銜接的時間長短不一,或許是因為機器不同,也或許是因為路口寬度,又或許是因為機器快沒電了(?)最後的‘‘嘟.嘟.嘟.’’是小綠人已經轉換成閃爍的小紅人,逼迫你快點過的時刻,再循環到‘‘啾’’之前的‘‘嘟.嘟.嘟.’’就是真的紅燈。

因為這個聲音,再加上小綠人出現的時間出奇的短暫,讓我覺得在澳洲過馬路是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我並不知道這個行人穿越鈴聲是不是通行整個澳洲,也不知道它真正的用意是不是為了幫助盲人,或只是單純的便民設施,讓聽到的人都跟我有一樣的感受,覺得緊張得要死了快點過馬路!台北市信義區的十字路口也有會發出聲音的行人穿越號誌,像是鳥鳴或是蟋蟀叫聲之類的,據我所知,這類根據不同行徑方向而有不同聲音的號誌確實是輔助盲人的設施,雖然同樣是號誌發出的聲音,但與澳洲號誌的聲音比起來,聽到的感覺還真是天壤之別啊!

我與友人在整個旅途中不斷模仿這個聲音,最後甚至在友人的半脅迫下(?),要求我一定要把這個聲音錄下來,因為實在太有趣了!不留念怎麼行!

除了聲音之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可以討論。這個行人號誌有個按鈕,台灣某些地方也看得到,就是當你要過馬路的時候,就按一下下面的按鈕,紅綠燈就會開始運作轉換,根據我的觀察,我發現在澳洲,如果不按這個按鈕,那你眼前的行人紅綠燈可能永遠都不會變成綠燈,所以通常走到路口的第一人會馬上按下這個鈕。而且,我剛到澳洲時,若是遇到要按按鈕的情況,通常只會按一下,還一邊問友人為什麼其他人都按很多下,有必要顯得如此不耐煩嗎?但在我多待了幾天後,我竟然也成為了會按很多下的人!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己看了當地人的表現而學習得來,也或許是因為綠燈實在太慢,讓我忍不住不耐起來。雖然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也沒有認真去探究,不過這些行為表現的確是某種因果的呈現,值得花一點心思去注意。畢竟生活裡時時刻刻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因果關係,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如果願意去意識到那些,或許就更容易改變我們想改變的一些事。

20120126

《環境音》

總算是鼓起勇氣開啟新的部落格,當作是新的開始。《環境音》的誕生,主要的用意是想將生活裡的科學呈現出來並與大家分享。我所認為的「科學」,其範疇並不僅限於實驗室,而是以自身的好奇心,去探索有疑惑的所有事物,從基因如何運作乃至於吹風機的原理,都能夠成為科學討論的內容。有鑑於我發現台灣許多知識分子在自己專長的領域表現得可圈可點,但在其他常識範圍卻顯得不知所措,尤其是科學常識,也就激發了我想要讓不了解科學的人試著了解,讓不習慣科學思考的人能培養這樣的思考模式。

前幾天我利用農曆年假又翻了一下《我的日常推理》,這類的日常推理小說即是把身邊會接觸到的一切都拿來當作推理的題材,無論是利用蛛絲馬跡找尋指甲剪或是推敲哪個鄰居昨天去過哪裡,如果我們能夠把那些偶然被激起的疑惑,當作推理小說來解謎,或許生活中的科學就變得更生動活潑了許多。

之所以將部落格取名為《環境音》,是因為我個人很少在路上戴耳機聽音樂,我喜歡聽環境音。路旁、捷運上、車站裡,都十分吵雜,環境音有百百種,或許是鄰座對話,或許是捷運廣播,又或許是此起彼落的引擎聲,若藉由環境音來觀察這個世界,應該絲毫不費力吧!從捷運、火車、公車廣播裡分析出些許不同,或是走在不同的街頭,發現不同的馬路種著不同的行道樹、有或沒有分隔島、為什麼設計成單行道、汽機車的流量比例等等,這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人問的問題,雖然就算不了解也沒甚麼影響,但偶然的好奇卻能讓自己更認識這塊土地,或許也不是件壞事。

所以,就讓我在這裡分享一些科學小事和那些一閃而過的疑惑吧,有時或許會有些失準,不過如果有人願意閱讀並分享討論,那這個部落格也才真的擁有它存在的意義。